国际足联(FIFA)主席因凡蒂诺曾豪言壮语,承诺改制后的世俱杯将会向全球观众提供免费直播信号,让足球的激情无障碍地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这个看似美好无比的承诺,却在中国球迷面前变成了一记沉重的“闷棍”。
当中国球迷满怀期待地打开电视或手机,迎接这场足坛盛会时,却发现世俱杯在中国大陆唯一的官方观看途径竟然是咪咕视频的付费平台。而令人更加愤怒的是,陪伴了无数中国球迷多年的央视体育频道(CCTV5),竟然对这场全球瞩目的赛事缺席,仿佛这一切与中国球迷无关。其他平台更是完全缺席,仿佛这场体育盛宴从未发生过。
这种巨大的落差和突如其来的“付费观看”,怎能不让人质疑:中国球迷难道生来就该为此买单?我们真的只是“傻钱多”,注定被区别对待,成为待宰的羔羊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操作?
首先,央视CCTV5的缺席并非偶然,而是在复杂的版权市场博弈中,无奈退出的结果。国际足联将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转播权毫不意外地卖给了出价最高的咪咕。这意味着,哪怕央视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体,想要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也必须支付高昂的二次转播费用。
事实上,央视在体育版权争夺战中早已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英超、意甲等长期投入巨资却并未获得理想回报的背景下。面对世俱杯这样一个短期赛事、费用昂贵的版权,央视选择了退出。这并非“放弃”,而是出于精打细算的商业考虑,转而去播放其他低成本的赛事,诸如法网录像或北美冰球联赛。对于央视而言,这种“止损”虽能节省费用,却也让大部分习惯通过免费电视渠道观看比赛的观众,尤其是那些不擅长或不便使用网络平台的球迷,成了最大牺牲者。
其次,咪咕将“免费信号”转变为“付费产品”,完全是由商业利益驱动的选择。在FIFA的“免费直播”承诺背后,咪咕支付的版权费用绝非小数目。据了解,咪咕为获得这一顶级赛事的转播权,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参考咪咕此前对英超、欧冠等赛事的投入,亿元级别的成本几乎是最低门槛。如此巨额支出,咪咕自然希望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来回收这笔费用。
咪咕针对观众的收费策略十分精细。为了保证收入,咪咕将比赛时间段精确划分,把中国观众最易观看的“黄金时间”(如晚上9点的比赛)和深夜时段(如零点的场次)都放入了付费墙之中。而那些不被看好的凌晨场次,反倒被包装成“免费体验”,所谓“免费”不过是用来吸引用户的一种引流手段。与其说这是普及足球,倒不如说是利用球迷的观赛需求,进行精准的流量收割。
更让人心寒的是,中国球迷几乎别无选择,因为咪咕几乎垄断了顶级赛事的转播权。其他平台为何无能为力?答案简单而冷酷:要么买不起,要么争不过。如今,体育版权市场已完全进入资本的角逐战,咪咕凭借背后强大的中国移动资源、雄厚资金和5G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腾讯、爱奇艺等竞争对手由于整体降本增效的压力,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意愿参与这种天价版权的竞标。于是,咪咕一家独大,掌握了世界杯、欧洲杯、世俱杯等赛事的转播权。球迷们若想观看,只能屈服于咪咕的“付费规则”,按照平台的要求掏钱。
而FIFA那句关于“全球免费直播”的承诺,实际上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实际操作中,FIFA将版权高价卖给各地区代理商(如咪咕),至于代理商是否选择收费,FIFA则完全不加干涉,甚至乐见其成。毕竟,版权费用早已到账,他们的目标已经达成。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球迷真的是“傻钱多”?当然不是!这反而揭示了中国体育转播市场中深层的生态困境和球迷的无奈。尽管中国球迷的体育付费接受度较高,但这并非“傻”,而是经历了乐视、PP体育、咪咕等平台的“付费教育”后,市场逐渐习惯了“会员看球”的模式。
然而,与欧美一些国家不同,传统的公共电视台(如BBC、ITV、ESPN等)依然承担着重大赛事的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大量的免费直播,保障了公众的基本观赛权。而在中国,缺乏有效的政策干预确保重大赛事的免费播出,导致咪咕作为唯一的官方渠道,设立了高不可攀的收费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球迷心有不甘,但为了心爱的球队和球星,最终只能选择掏钱观看。这并非是“钱多”,而是“没得选”。
归根结底,这一场“免费变收费”的闹剧,是多方博弈的产物:FIFA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嘴上高喊“免费”,实则高价卖出版权;咪咕为回收天价版权费而设计精密的收费模式;央视则因成本考量选择退出,放弃了公共服务的责任;最终,真正受害的却是那些被迫掏钱的中国球迷。
足球,本应是连接世界的快乐源泉,然而如今却在中国球迷面前筑起了一道冰冷的“付费墙”。改变这一局面,需要球迷们持续发声,呼吁政策层面关注重大赛事的公共传播权益,同时也需要市场中引入更多健康的竞争。否则,“免费”将永远是FIFA高悬的口号,而“付费”将成为中国球迷观看顶级赛事无法逃避的宿命。